背包
Sierra Designs Flex Capacitor
- 4500$
- 原價200美 萬聖節特價150美
- 不過因為是特價,沒辦法背長跟腰帶搭配,只能選男or女款(背長腰帶都m或L)
開始爬山到現在 已經從66、67掉到61公斤左右,非常腰瘦;加上我背長不長 ,因此選擇女款讓我背的很舒服。空重依然1公斤的代價是厚實的腰帶、寬大的側袋、強大的y型背架。
雪山雪訓 超過七天的糧食、技術裝備,讓包包總重近20公斤 背負系統仍然游刃有餘
汰換掉G牌baltoro 75 (2017)的心得是這顆56升的女款sierra除了因為沒有隔間,打包、收納比較需要心思外,已經可以應付四季、長天數的行程了。附帶一提,當初買攻頂包遺失的二手baltoro $4000,這半年中,上山下海 ,到處借人賣人情。最後三手賣出去,還增值賣到$4250。對方也是個菜鳥,還不忘送上膝蓋,感謝我賣這麼便宜?
三峰起點pro
- $2000
- 880克 46+10L
- 很喜歡他蛋殼睡墊當虛擬背架的設計,解決外掛的問題
睡袋
PREMIUM BURROW CUSTOM
- $5600
- 適溫5度 / 短版
睡袋除了要在意fp、重量
蓬鬆又會直接影響體積
又得需要更大的包包空間
因此看到Hammock Gear 再清倉特價,猶豫了一下之後就大膽買了
夠輕、背部挖空的設計讓正面足夠蓬鬆、體積也誇張的小。打八折後160美,加20多美運費。誰知台灣海關抽關稅1000多台幣,還是讓這顆來到7000元左右
含收納袋不到400克,讓我迫不及待想測試他的能耐。2020 1月底的北大武檜谷山莊,晚間最低溫度維持在0度左右。跟隊友睡在兩人帳中,只穿中層刷毛依然睡的舒服。不過羽絨被的無頭部設計,就算剛入睡時感覺不冷,還是得戴上保暖帽以免半夜被冷醒。腳下營地的木板完全隔絕地氣,上身的七片盜版蛋殼睡墊就足以過夜。而5月初在玉主北鞍部樹林依然與隊友住在雙人帳中,海拔近3700的樹林,不但睡袋擋不住夜晚的低溫,從背部也傳來陣陣寒氣。保險起見,要在過3000的地方過夜,露宿袋還是不得不準備吧,至少理論上能增加10°F的適溫,另一說則是只有增加2 °C
這裡岔出去談論一下睡墊
同年2月底中的兩天羅馬縱走,同樣在海拔兩千出頭地方扎營,溫度0度左右,使用盜版蛋殼與地氣對決 屁股就完全受不了了;月底到塔魔巴的玫瑰池叉路營地,雖然海拔又低了不少,讓正版蛋殼與潮濕泥濘的營地地氣對決。
正版上鍍的特殊塗層還是決定R值的關鍵,今年R值定義更新,ThermARest蛋殼新檢測後降為2.2,充氣睡墊則些微上升
因著營地濕氣頗重,我把背包清空墊在腳下,一覺好眠。要不是隔壁大學登山社七早八早就在聊天煮飯,一定可以睡到要摸晚黑下山😂
反觀隊友只用雨布硬扛地氣,海拔一千出頭的地方還是讓他睡的不舒服
最後提一下臉部保暖的部分
說了這麼多羽絨被的優點,光是在山屋、擠兩人的帳篷裡,一旦夜間溫度來到0度左右,睡到半夜,就會覺得全身是暖的但是鼻子快要凍到脫落了,不得不拿出武漢肺炎盛行時極為珍貴的口罩戴上 無法控制的鼻水還容易污染口罩,損失慘重⋯
更別提搭天幕露宿的時候了,因此臉部的保暖也得留意留意。我的解決之道是,如果不是冷到行進間也會帶保暖面罩、小偷面罩的天氣。睡覺時就把眼罩拉到鼻子處吧,是個輕量、一物多用的好方法。
睡墊
- 850$
當初買ThermARest Z-Lite 的原因只是登山友好像只有賣這款蛋殼
不過為了不讓錢包輕量化,我跟學弟一人7片 一個人只要攤850元,兩全齊美的作法😂
2020/2月末的向陽山屋鋪著看似厚實的巧拼,但實際上有無多鋪一層蛋殼睡墊差異還是蠻大的,不論是保暖或柔軟舒適度。嘉明湖避難山屋明顯比向陽擁擠許多,互相擠來擠去的結果是足夠溫暖,睡墊就不那麼要求了。而上山為求輕量只帶七片的優點直接解決了蛋殼體積太大的問題,也不用外掛在背包底下,以免過地形時增加自己與他人的風險 – 2019年年底一個月內玉山主峰線就發生2起墜崖意外,都是在錯身禮讓山友時,卻未站在靠山側,以致重心不穩失足,所幸都及時救起送醫。
羽絨外套
- 1500$
輕量化不貴 亂買比較貴
Dylan 一語道破我之前太多用不到的裝備像是75升的大背4000$、體積龐大的緊急帳、防水很差的自動帳、超重的文梁攻頂爐、蓬鬆不夠(660)的黑冰睡袋3350$、羽絨外套
讓我短時間內沒有預算來投資基本重量中的中層跟雨衣
不過這裡補充一下百岳賣的二人緊急帳(右下),唯一一次實戰的經驗是在眠月線隧道緊急扎營時用上。當時看到隧道裡有許多大石頭,正想著太好了可以把背包放置其上以免被隧道積水弄濕時,才發覺那是從頭上掉落的巨石,大到足以壓死成年人、大到可以壓住身體、只能露出不知道主人是誰的四肢。就這樣,提心吊膽地準備過夜。夜晚隧道頭上持續落下的大滴積水,有節奏地打在塑膠布上,擾的我整夜幾乎沒闔眼。但撇除這項缺點,若是不怕蚊蟲、雨滴吵的人,夏季溫暖的山上用上緊急帳一定是個輕量化的好方法,因為他就只是塊超大的塑膠袋,上下都沒有縫合,如此一來,只要用附贈的尼龍繩穿起,四角用石頭壓好撐開,不只能睡兩個人,連地布都不用帶了⋯
第二次的使用是在巒安堂上西巒,第一天晚上扎在停機坪前的林道上,看到有兩顆距離不錯近的樹,隨便綁了兩個撐人節、緊急帳四個角用石頭壓好拉撐,即可睡兩個人。反到是隔壁金字塔帳,林道的水泥地無法下營釘,還費了不少功夫找大石頭來壓。不過幸好出發就做好林道扎營的準備,沒多背營釘的重量。
目前使用的迪卡儂800fp羽絨衣還算非常滿意,外層雖然厚重,填充88克,總重280克左右,但我本來目的就是他帽兜的部分、加上毛帽好讓我能夠靠保暖衣及羽絨被適應各種環境。表布15D,特別拿他去刷奇萊北壁的樹叢跟箭竹之後手臂的地方破了一個洞。因此就算有15D,還是別直接對抗植被,要嘛外面套件雨衣,要嘛不穿中層走快點維持體溫。
蓬鬆800但整件仍顯單薄
但穿衣還有個重要的概念是絕對要買夠貼身
過往拿老爸始祖鳥的雪衣爬山,狗鐵絲早就失效加上太過寬鬆,因此就算是填充化纖的硬殼,遇到小雨,表布全濕,化纖抗水的保暖性也失效
就算是乾燥的天氣,去年國慶連假在南湖山頂,稜線等級的強風豪不留情地灌進袖口、領口。再多再強的填充物絲毫無用武之地,因此剛拿到羽絨衣的時候我馬上拿去換了件s號的回來
羊毛底層衣
迪卡儂999$ 再怎麼流汗真的不會臭,不過怕冷的人底層穿有點刷毛的還是比純羊毛的好一些。
行進中層刷毛
迪卡儂249$
登山杖
迪卡儂卡榫式249$ 爬了20出頭座百岳、中級山還沒壞⋯
帳篷
- NH星河2 2300$,一次在水泥地上扎營,營柱敲到地板斷掉,因此目前是用修補管來維持。
除了迪卡儂,低成本爬山還有兩個好朋友:nature hike 跟三峰3f。這兩家分別有在「復刻」msr跟H牌帳篷。不過n牌還有賣盜版蛋殼、比迪卡儂還有競爭力的頭燈跟數不盡的商品,蛋殼只是剛好台灣很多人在買。400出頭的價錢,正版的1/4,正所謂甜甜價。
不過三峰感覺似乎商品更多,也有價格實惠的裝備,另人心動不已:95克的雨裙、泰維克材質的正面半身、全身bivy、Dylan 推薦的非自立帳1公斤不到,三千元左右。最誘人的是他們家也有出輕量化包,蝦皮上能找到兩款沒有背負系統的,導師26–38升與起點40+16升,分別約450與800克,價格分別落在2000出頭跟1400,若是敢冒著壞掉要多花錢修的風險,相比台灣的Hanchor這價格實在讓人容易腦波一弱就下單了。不過會想省裝備錢的人,應該在帳篷跟睡袋上都還沒輕量化,這兩款包包的公升數應該都不足以應付三天以上無山屋的行程吧~不然這兩款早就在台灣山上到處趴趴走囉。(後來在小威爾的群組發現一堆人都有導師包XD)
NH牌的帳篷更是玲瑯滿目,比較印象深刻的是他有出兩種適合單人的方案,Y形二人帳以及魚骨形的單層單人外掛帳,分別為1.2公斤與930克,價格都2600左右。要在這兩款取捨,要考慮y形比較不抗風,但魚骨單層帳雖然抗風,但反潮若嚴重,就如同非自立帳,也有睡袋濕掉的風險。有山友的解決之道是買快乾毛巾(16g)來擦拭反潮XD
不過回歸正題:當初在選擇要在1.24kg的單人Y形帳還是1.8kg雙人魚骨頭形帳中取捨,考量若是能找到能力相近的隊友,一同平分重量是更理想的。不過理想終究只是理想,爬山的日子中,只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找不到隊友,因此一個人要背兩人帳+加上地布、營釘以及反潮的水珠 – 雪上加霜地,只要不是那種cuben的頂級單層帳,從便宜的帳篷到msr,材質一樣會吸水,林林總總帳篷總重起碼超過2.2公斤。另一種狀況則是為了讓隊友輕裝走快,帳篷就只好整包自己背了~
在有隊友平分重量的情況下,室內寬131放上兩塊蛋殼大約60*2公分 睡兩位男生空間還綽綽有餘,魚骨頭設計的營柱也使室內寬敞,不但兩人能同時坐著整理裝備、在南湖圈谷的時候還有四個人坐著吃瓜子打桌遊的體驗。而雙門雙前庭的設計讓背包、鞋子能夠有遮雨處,但背包立在前庭當然會頂到外帳因此要留意反潮流下的水珠。在向外延伸65公分的前庭煮飯,讓人特別覺得安心,但不知為何北大武下來之後發現外帳仍燒出一個小洞,可能當時內部太過熾熱XD
最後能著墨的還有一點,比起ba帳內帳掛勾的半扣設計,這頂要收帳的時候,要用脫掉手套,清晨凍腫不靈活的手指把內帳掛鉤從營柱上取下,痛苦程度簡直可以媲美帶著厚手套要打開jumar的那種:我的手指要斷掉啦的焦慮心情。
兩人睡一帳除了能夠溫暖室內、寂寞的心,在圈谷夜晚強風中被吹的營柱搖搖晃晃,若是營釘全下、風繩全拉或許也會穩固一點吧。在奇萊東稜上的月形池草原住了一晚,因為地形不平就偷懶只下了幾根營釘,果然半夜前庭就背吹垮,營柱被吹彎,營釘飛走。早上人一出帳,重量離開帳篷馬上就被吹垮。而我把這次經驗除了歸結於營釘沒全下,帳篷高度110公分的魚骨設計,結構上就比較不抗風。營柱幾乎沒有任何交叉的結構,則是用主幹直接受力,當然容易被吹凹。另外,沒有營柱的金字塔帳則是用帳面抗風。這邊引用一下元植的文章來增加文章的含金量XD
Zpacks triplex這種帳篷實際上就是一個雙峰結構的Shelter,裡面掛上內帳。這種結構的優勢是:輕,登山杖替代營柱。且可利用空間大。(比起單峰金字塔)
缺點:比起傳統帳篷較不抗風、不耐重壓(比如積雪)。
結構上甚至是單峰的金字塔帳比較強,原因是單峰金字塔只有一個peak,帳壁較陡峭不會積東西。而且受風面也比較小。會有這樣的設計,主要是要思考這種帳篷出現的環境:美國的長程Thru Hiking。這種路線的特色是,路線不太沿高處的稜線走,大部分在稜脈下面的谷線或山腰樹林。尤其是營地更如此。也因此,這種路線適用的帳篷結構,就是以最輕量為主,然後加入可接受的舒適度。主要是在這兩個要素之中取捨。
由於少在暴露的營地跟較極端的氣候正面對決,所以這種需求是不多的。在比較嚴苛的氣候,又要不使用傳統帳篷的UL選擇,剩下單峰金字塔。這在Denali就很常見。
但是綜觀國際的帳篷廠,只有美國提出這種設計,清一色北美品牌。歐洲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設計,日本也是。這應該跟在地使用者的使用環境有關。我們再去看看Hilleberg的來源:北歐,高緯度,常年在積雪的野外使用,甚至極地。於是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H是這種設計了。
這邊可以簡單講一下我個人理解的,Hilleberg的設計哲學:
傳統帳篷的兩大結構分野:穹頂,以及隧道。穹頂的典型就是犀牛U300那樣,一堆營柱交叉。這種結構最強壯且能自我站立,但重,且同樣重量下空間較小。隧道則無法自立,結構則不是依靠帳篷本體,而是靠拉撐釘在地上的張力,以及對隧道帳來說很重要的:挑選迎風面。但優勢是同重量下空間較大。
BA big Agnes Fly Creek HV UL2 (1076g)
而在屏風奇萊北壁奇萊連的四天高速糜爛團中,體驗過的超輕ba帳,單門、一公斤,雖然背包要放外面淋雨,但兩人平分後一人約半公斤,這趟體驗到的超輕基礎重量真的很值得。這頂台灣營地常見的帳不完全算是自立帳,因為他在腳邊的設計需要用兩根營釘撐開,而且在奇萊稜線上完全扛不住狂風,Y形的輕量營柱,應該只適應在密林、背風處使用吧~因此在奇萊稜線上糜爛的第二晚我們就把行李留在帳內,整包扛到稜線山屋旁避風的營地了。但回想這趟要在稜線上搭帳兩天的行程,下次一定不會帶這頂。輕量化,還是有個極限,這已經不是考慮到舒適度的問題了,以前聽說學長走干卓萬自己、路上山友營柱同時被吹斷的事,要是在奇萊這裡重演,big Agnes的價格,可不只是用心痛來形容的。
Nh金字塔外帳 約$1700(漲價後的淘寶)
(knot外帳約1000出頭/風吟2 $2000)
- 外帳540克+營釘10支/兩人分。
- 地形適應力很強,在觀高往八通關草原的舊路上迫降,只要有一個睡墊寬(60cm)的平地就可以扎可以睡。因此就直接扎在腰繞路上了,不需整地。
隧道帳(這一點也不客家)
露宿袋
MSR E-bivy $2170 187克(含收納)武漢肺炎時期外國網站特價買的,帳底防水,袋面僅防潑水。腳部晚上睡覺接觸到反潮的帳面,稍微濕掉一點,帳篷還是得搭到帳面紋風不動、風繩全下,方能搭配防潑水的bivy來用。
SOL emergency bivy $560 蝦皮代購 112克(含收納
- 油婆蘭用時,嚴重反潮到可以在裡面摸到小水珠。台灣太過於潮濕,高山溫差又大,這個真是沒什麼用的東西。如果天氣太冷還是冒著睡袋表層濕掉的風險包起來保暖吧。好處是很輕,天氣乾冷與外帳搭配應該不錯。(可惜這輩子應該不打算睡外帳XD)
- 唯一一次覺得比較有用的是在230林道紮營的時候當作地布使用,外頭下著小雨,無底帳篷內當作收納袋,將怕濕的東西塞進去。不過以地布來說,還是太重太小塊,不過很耐用就是了。
水袋
- 鴨嘴獸 450$
雖然說明是這樣寫,但水倒出來就是有股塑膠味,行進水濾完之後還是直接倒進水壺吧。不過33克的重量,還超級堅固,就有足夠的理由買下手了。
越野鞋
- 迪卡儂1500$
BPL Moderator Team的一篇輕量化文章提到:傳統重裝的種種缺點
“A pack this heavy causes plenty of problems:
Slow, tedious hiking;
Exhaustion, irritability, and low esprit de corps on the trail;
Increased chance of injury — sore back, sprained ankles, blown knees, sore muscles, bruised and blistered feet, sore hips and shoulders, etc.;
Increased risk of poor foot placement and falls;
The need for heavy boots (since weak ankles cannot effectively provide the necessary lateral support for heavy loads);
(無法為重量提供側向支撐)
Tired, cross people who make bad decisions, sometime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;
Long hiking times that mean less time for the fun stuff — relaxing in camp, fishing, staring at clouds, skinny dipping, side trips…;
Exhaustion upon arrival at camp for the night.”
自從背包、睡袋輕量化後,不論重裝或輕裝,四五天內的行程,都沒有穿登山鞋的必要
但因為我個人從襪子褲子底層中層雨衣手錶帽子
都是使用「農」牌 所以鞋子當然也是
是迪卡『儂 』不是神秘「農」場。
個人覺得要看鞋子的包覆性與保護性還有透氣性,看重量就知道了。
這雙中層為普通eva的4mm齒痕越野鞋 9號鞋重310克
整體來說夠硬 也夠緩震
去年西巒大山、12月初 玉山主北上山、今年3月白姑大山單攻
長距離的硬石路 腳底板沒有感到太大不適
塔魔巴、唐稜縱走的泥濘溼滑;六順七彩的113公里考驗
鞋底齒痕的設計也比登山鞋清除泥巴快
包覆性完好的特點也讓下坡時腳趾不會頂到而疼痛
因此讓我壓根不會想回去穿登山鞋
裝備店REI co-op網站上提到
Footwear: Most ultralight backpackers wear light hikers or trail-running shoes. Before you make the switch from sturdy boots, strengthen your feet on load-bearing day hikes. Many hikers swear by non-waterproof footwear as it dries more quickly.
Non-waterproof
這裡節錄Dylan在17天大縱走的裝備想法
「重的很荒謬也防不了水、無可救藥悶熱的登山鞋不適合登山已是國際常識;登山鞋是比較好看,若是玉山雪山嘉明湖等完善步道級的登山路徑還算可以,有困難踩點要對付的,還是低統鞋比較安全。兩天一夜的行程常可以確定是好天氣,登山鞋也是可以出動,長程縱走意味著得面對不測風雲,有下雨可能那還是不防水的鞋子最舒適。雨鞋便宜防水,其重量相當於我將全部裝備(不含食物、水)繫在腳踝爬山,你走危崖時保險公司如坐針氈。」
「鞋子是輕量化很有程度後才適合輕的東西。登沒雪的山,低統、不防水是大原則,但再來還有分較硬較重慢乾的,和輕薄防護較少快乾的。如果你背的很輕,又踩點運動細胞不錯,那麼鞋子可不需硬度與防護,就能享受輕與快乾;有的人踩點很不穩,或是背很重使得腳常常會撞東撞西,那鞋子就別輕量穿硬一點的吧。這趟我最重背到7.7kg是算輕,但能高安東軍等路段需要看不到踩點情況下就下腳推進,有這種路段的縱走我就會要求鞋子前緣硬,也才會接受鞋子一雙過500g」
不過之前在好天氣走舒適到不行的北大武時,走在前面的隊友不小心踩到一塊蠻大的石頭前緣,翹起來又倒下去的大石頭正好壓在我的腳尖,我痛到拖鞋脫襪子檢查指甲有沒有瘀青,幸好只是虛驚一場。雖然是場意外,但跑鞋若是不幸被石頭砸到,會讓你開始想念登山鞋跟羊毛厚襪
跑鞋夠軟、體積小、腳踝沒有束縛,因此過地形、腳點很小的時候非常有優勢,但在裝備還沒完全輕量化的狀況下,為了安全考量,目前我也不會輕易砸預算挑戰一雙不到500克的跑鞋~
失敗的裝備示範
春季 首次挑戰ultra light就失敗|奇萊北壁 / 月形池
https://lighterpack.com/r/sw2wtd
基礎重量:6968g
行進衣著:1617g
底層短袖排汗103、中層刷毛274、有帽兜羽絨267g(我穿到羽絨的時候隊友穿風衣;只穿刷毛的時候隊友穿底層,可見我產熱能力低下,但偏偏消耗的能量又多到得背很多食物。)束褲115、短褲160、隱形襪20、越野鞋625、圓盤帽77
保暖/備用衣物:488g
底層羊毛長袖193(墊高枕頭)、無帽兜羽絨192g、雨褲167(睡覺穿)、頭巾43、內褲60、束褲115
睡眠系統:1207g(不含雨衣雨褲417g)
- 頭部:(醫藥包145g+頭巾43+內褲60)墊高、充氣枕頭78、雜牌毛帽118、羽絨衣帽兜、口罩4=
- 軀幹到大腿:蛋殼睡墊201+羽絨被、壓縮防水袋合計423g
- 下肢:30升背包736(含快扣*2+哨子)雨衣250+隱形襪、羊毛中筒襪53
(後來把這顆迪卡儂包的背板等等移除,剩下426g)
帳篷
兩人分0.9kg
炊煮系統:318g
酒精爐、爐架123+鋁箔鍋蓋、鋁箔擋風版20+打火機12+酒精瓶子38g+酒精160g。不含鍋子(125)非消耗品共193g(一罐瓦斯空罐就要150g….小罐瓦斯空重110g)
電子產品:379g
行充5000mA+充電線166、頭燈+兩顆備用電池81、iphoneSE+身分證+鈔票+保護殼132g
雜物:712g
2L水袋39g
衛生紙40g
餐巾紙23g
登山杖239/197g
牙刷、筷子38g
打防水塑膠袋22g*2
攻頂包/食物袋65g
醫藥包145g
搖搖杯69g
耳塞*2 10g
三天行程基本上不需要防曬乳護唇膏
心得
整體上來說,基礎重量7kg左右不算是很輕,但除了羽絨被價格$5600以外,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很貴,具有代表性的當然是30升背包$499以及酒精爐$200出頭。證明輕量化不會大撒幣之餘,也證明了就算沒有徹底的輕量化,選用體積小的裝備、就算搭配體積大的原型食材菜單,三日的行程控制在30升(帳篷外掛)對於走危險地形或是植被茂盛的地方,小背包非常有優勢。
基本背包重量為5844g 距離超輕型2.3~4.5kg(UL)還有一段距離,但已經是輕型4.5~9kg(LW)中優秀表現了。
最後的最後
跑鞋對腳程快、踩腳點有天份人來說優勢很大,一些地形對於跑鞋也是限制不小,228連假因著天候不佳不去棲松,走在霧中的塔魔巴,跑鞋還算是可以應付的來。雖然很容易一不小心腳就被泥巴吃掉,但登山鞋也是在卡了足夠的泥巴之後,鞋底的齒痕一樣失效,卡不住地面,容易滑倒。
此外個人走過路況更差的太加縱走、大雨中的松蘿湖,穿著跑鞋加上不上綁腿,除了腳底面積更小更容易陷進爛泥、沼澤
螞蝗大軍一定也會毫不猶豫地順著褲管朝美味的小腿、大腿、核心部位發動源源不斷的進攻。
但撇開泥巴,過溪的時候不小心踩進水裡,跑鞋+薄襪太陽曬著曬照就乾了;在塔克金溪頑皮過溪時跳石頭,登山鞋+厚襪踩進溪裡可是萬劫不復了10出頭小時。
迪卡儂的出現,讓不論爬郊山中級山百岳的門檻不斷降低,大陸品牌的裝備也不斷搶攻這塊入門者市場,撞牌子撞裝備的狀況也越來越多,最近爬嘉明湖的時候發現協作提供的睡帶全部換成新的nh牌鴨絨睡袋。當然還蠻感謝自己是生在這個全民爬山的年代,比起過去山社學長姊,要上山大概只剩下接駁還是很比大開銷這個門檻吧,不過也幸好機車很方便⋯最後想感謝老爸老媽給我很寬鬆的生活費,加上一點打工的錢,讓我基本上想爬哪裡就去哪裡。那些跟我一起上山的夥伴,食衣住行育樂全部一起(人民公社??),多少有那種接近家人相處的繼絆吧。不論當下聊天頻率對不對、未來能否再見面,我想說,台灣最美風景是尼們